特别是到了2025年,各家车企都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。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目前最火的三个玩家——华为、地平线和Momenta,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绝活,能把智能驾驶玩出花来。 先说华为乾崑,这名字听着就透着股子技术范儿。 他们家最出名的应该是那个ADS 3.0系统,装了400TOPS算力的MDC 810计算平台,支持城市NCA功能。 说白了,就是能让车自己从停车场开到公司,再从公司开回家,全程不用司机操心。 2024年装车量突破50万辆,这可不是小数目,相当于每卖出10辆智能车,就有1辆用的是华为的系统。 展开剩余70%更牛的是,他们的鸿蒙智能座舱能跟手机、电脑无缝连接,用户活跃度超过90%,就是说大部分人买了车都会经常用这个功能。 华为还自己搞了个阳澄湖测试场,600亩地专门用来模拟各种复杂路况,每天处理的数据量都能以PB为单位计算,这就好比用整个城市的交通数据来教车怎么开,难怪他们能不断降低成本。 说到合作,华为可是把"朋友圈"玩明白了。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,十辆车里有八辆都装了他们的系统,跟长安、北汽这些老牌车企也是深度绑定。最狠的是他们自己搞芯片,昇腾系列AI芯片直接打破了英伟达的垄断,成本还低了30%。这就好比自己造发动机,不仅性能好,价格还便宜,难怪那么多车企抢着合作。不过有业内人士说,华为这种全栈自研的模式虽然技术强,但投入也大,得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撑才行。 再说说地平线,这家公司可能不太为人所知,但在芯片领域可是大佬级别的存在。他们的征程6系列芯片,特别是6P型号,算力达到了560TOPS,支持BEV+Transformer模型,这在行业内是独一份。2024年装车量超过200万片,国内唯一通过ASIL-D功能安全认证的智驾芯片,这安全级别相当于给车装了个"防弹衣"。地平线的策略是开放生态,给车企提供芯片IP和算法工具链,让车企能自己快速迭代算法,开发周期能缩短60%。这就好比给了车企一套乐高积木,想怎么搭就怎么搭。 合作方面,地平线也是多点开花,理想L9、比亚迪海豹这些热门车型都用了他们的芯片,市占率直接冲到48%,成了自主品牌里的老大。他们还跟大众、上汽建了数据工场,收集的数据量都超过10亿公里仿真数据,这数据量都够绕地球两圈半了。不过有专家分析,地平线虽然技术强,但面对华为这种全栈选手,可能在系统整合上稍显不足。 最后说说Momenta,这家公司走的是技术差异化路线。他们搞了个"纯视觉+激光雷达"双冗余方案,探测精度能达到厘米级,跟广汽的星灵架构结合起来,数据闭环迭代特别快。在传祺S7项目里,他们只用6个月就完成了算法适配,这在行业里算是火箭速度了。更绝的是他们和一汽丰田合作,采集专业驾驶员的数据来训练模型,这就好比请了个老司机当教练,效果肯定差不了。 不过Momenta的商业模式挺有意思的,他们搞的是"轻交付、重赋能",就是说给车企留数据主权,自己只提供技术支持。这种模式在保护车企数据安全的同时,还能实现技术共享,挺聪明的。但他们也有短板,比如激光雷达装车量虽然2025年预计突破300万台,但成本还是比纯视觉方案高,可能在中低端市场竞争力不足。 现在整个行业有几个明显趋势:一是技术路线开始分化,华为这种全栈自研的,地平线专注芯片生态的,Momenta搞跨平台移植的,各有各的活法;二是合作模式在变,像华为搞的那种合资公司越来越多,大家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,而是利益共同体;三是成本降得厉害,激光雷达装车量蹭蹭往上涨,4D毫米波雷达也开始普及,以后中端车也能用上高级货了;四是法规跟上来了,2025年算是L3自动驾驶元年,岚图、华为这些大厂都开始研发L3车型了 发布于:中国香港
|